information center
發布時間:2023-10-16 閱讀次數:558
精彩內容
我國醫藥產業從2010年開始經過萌芽積累后,到2021年左右井噴爆發,但由于相當部分創新藥屬于fast-follow,加上熱門靶點扎堆開發,產品上市后大多銷售不及預期而導致市場估值重建,加上監管政策與時俱進的提高要求,國際地緣政治形勢不佳,部分創新藥出海受阻,產品許可出現波折等眾多因素影響,行業冬意漸濃,但也蘊含新一輪創新苗頭。9月25日,在第八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,眾多行業頂級專家就寒冬下決策及建議進行深度洞察及分享。
寒意漸濃
醫藥寒冬的寒意一般是逐級傳遞,先從盈利預期開始,加上政策等宏觀因素影響,傳遞到資本市場,進而影響現金流,最后出現企業倒閉。雖然尚未出現廣泛最寒的企業倒下,但寒意在不斷加深。
難見盈利。公開信息顯示,港股18A眾多biotech中,僅有復宏漢霖、和鉑醫藥、康方生物和諾輝健康等少數企業實現盈利,且由于時間尚短,是否能長期穩定盈利依然存在疑問,尤其在前期fast-follow盛行的情況下,新藥上市后能快速打開市場,實現盈利并反哺研發投入的案例目前尚少。
股價低迷。在通過“18A”條款赴港IPO的44家biotech企業中,今年上半年累計能實現股價漲幅的僅有10家,而下跌的有34家,其中跌幅超過50%的仍達到9家。
融資下跌。生物醫藥相關融資項目及金額連年下降。2023年上半年,Wind數據統計顯示,港股生物醫藥相關IPO融資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水約25%,A股則大幅縮水了六成以上。IT桔子數據庫顯示,2023年上半年,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發生融資事件及融資金額均不及去年全年的一半。而2022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發生融資事件779起,融資金額為1781.37億元,分別較上年下降22.8%及30.5%。
現金流臨近枯竭。120家港股醫藥公司中,至少有15家Biotech企業現金流少于10億人民幣,尤其對于大部分依然處于燒錢階段的biotech企業而言,在面臨巨大降本壓力的同時,由于預期轉差,投資人更謹慎,新增融資難度更大。
是寒冬也是回歸
先聲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任晉生先生表示,寒冬對于資本市場估值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低的點,但對整個生物醫藥產業來說,是過去幾年行業太熱了,同樣的公司在三年、五年前,國內市場估值是美國市場的兩倍到三倍,現在只是回歸到原來的價值,但可能稍微低于大家的預期而讓大家感覺到溫度有點低。
對于寒冬下的戰略措施,任晉生表示,越是在這種情況下,行業越需要抱團取暖,把擴大合作作為頭等大事,先聲將加強與科研院所、biotech企業的合作。同時,寒冬也是企業升級公司管理的機會,先聲還苦練內功,立足長遠,要進一步解放思想,加大研發投入,并勇敢走出去。
先聲轉型創新較早,前期已經逐漸消化了集采沖擊,業績也穩中向好,企業有較強的造血能力,尤其在創新自研和合作的雙輪策略驅動下,創新成果逐漸進入收獲期,今年上半年先聲業績有31%來自于創新藥,任晉生認為未來這個比例還會持續的增加,比如增長到80%,因此,任晉聲先生對企業未來比較樂觀。
寒冬蘊含機會
相比biotech企業,具有全球強勁實力的MNC對當前的醫藥寒冬基本無感。
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,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先生表示,對阿斯利康這樣的大型跨國藥企,以及阿斯利康中金這樣的產業資本來講,現在所謂的最壞的時候可能是最好的時候,中國近十年回來大批經驗豐富的科學家,在不斷推進各個領域的創新,因此,現在有很多跟初創企業談早期合作的機會。
王磊表示資本寒冬難過肯定是難過的,但是好的科學項目還是會賣很好的價錢,最近阿斯利康看了好幾個項目,今年簽的項目是最多的,包括有ADC的項目、細胞治療、基因治療,價錢也很高的,東西好所以價錢非常高。對于創新方向,王磊先生建議盡量不要去追熱的靶點,還是要追早期的高價值項目。
對于產學研合作,王磊分享了阿斯利康的中西合璧戰略。在國外基礎研究合作轉化方面,阿斯利康每年跟劍橋、哈佛、瑞典皇家學院等全球頂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,爭取有前沿突破,爭取孵化me-first創新藥。在國內基礎研究轉化合作方面,阿斯利康與中國科學院大學、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已經建立長期合作關系,設立阿斯利康研發中國轉化醫學研究基金,推動中國創新造福全世界的患者。
以行業擔當挑起創新重擔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大學藥學院院長丁健對醫藥寒冬感同身受,但也看好中國生物醫藥的將來。
丁院長30年前回國,當時我國腫瘤領域一片空白,基本從零開始做起,從基礎研究做起,急追猛趕,從me-too的積累做到me-better,因為這個行業需要擔當,比如新冠疫情發生的時候讓全國陷入無藥可用的迷茫,這是剛性需求,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事業發展提出的四個面向里頭,就有一個面向人民健康,這是后面加上去的,就是鼓勵生物醫藥科技工作者要挑起這個重擔。
對于行業內卷,丁院長表示一定要以臨床的未滿足的需求為導向,因為腫瘤到現在為止,“談癌色變”的狀態還沒有改變,依然有太多患者需要解決問題的新藥。也只有以臨床未滿足需求為導向,在開始立題的時候,就考慮需求大小,潛在市場大小,新藥開發后也才有足夠的市場,并反饋科技創新。
產業合作也是穿越寒冬的重要措施。丁院長表示,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是一條長鏈,需要時間,需要資金,需要做大量的事情,這方面亟待產學研交流合作?,F在我國醫藥創新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產業合作氣候,方方面面都要去努力,加把火,爭取把這個事情做好、做大、做強,使我們將來真正能夠成為一個醫藥強國。
通過國際化規避寒冬
百濟神州全球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吳曉濱先生認為,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要求,有兩個因素驅動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必須走向國際化。其一是中國的醫藥市場雖然大,但是全球的市場才是星辰大海,新藥的研發成本很高,“研”包括一定程度的“發”,這些是沉沒成本,也只有國際化規模化才能更好攤分這些研發成本。其二是因為科學無國界,疾病無國界,那我們做藥為什么要有國界呢?中國的好藥也要造福于國外的患者。比如百濟的澤布替尼在美國做了優效試驗,證明了其是BTK靶點的Best- in- class,讓國外的患者也能用上最好的進口藥。
對于國際化,吳曉濱表示,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,其一是臨床方面一定要做全球的試驗,雖然是對能力及財力的考驗,但國際化需要多人種數據,如果沒有全球的數據,在國外注冊將會面臨很作挑戰。其二是商業化的本地化,百濟神州全球商業化堅持用當地人,只有真正的當地人,才能最懂當地商業化模式,沒有任何壁壘,也沒有任何重新認知的過程,百濟神州通過當地化讓業務得以順利開展,這也是澤布替尼沖擊本土第一個全球重磅炸彈的重要經驗之一。
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
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宋瑞霖執行會長表示,醫藥創新是契合于中國發展的國家戰略,創新難,不創新會更難。不僅是醫藥創新,也有政策創新探索,最近上海出臺的關于醫保的相關的改革,宋會長覺得就是在寒冬中的一股春風,一股暖流。結合行業專家聲音,中國現在不缺產業政策,缺的是鼓勵真創新并有長期合理回報的市場政策。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成功的基礎,我們的企業一定不能孤芳自賞,一定要將我們自身的發展與這個世界的變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。
如果說當前是醫藥寒冬的話,中國作為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,沒有一個寒冬我們不曾度過,也從來沒有一個春天未曾到來。
? Copyright 2020-2024 華東醫藥(西安)博華制藥有限公司 陜ICP備11001653號 《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 (陝)-非經營性-2021-0056》 技術支持:至成科技